象牙塔顶的学位帽穗,终要垂向广袤大地倾听回响。盛夏时节,又一批满怀理想的青年告别菁菁校园,走向广袤的田野阡陌。当他们将论文“写”在祖国大地上,用知识的力量抚平发展的沟壑,这便完成了一次最庄严的“加冕”——基层沃野,正是青春最辽阔、最生动的“答辩场”。青年干部当以“民声”为谱、“田垄”为弦、“初心”为弓,在希望的田野上倾情演奏嘹亮的“青春三部曲”,让时代听见那最澎湃、最深远的奋斗回响。
第一部:从“书声琅琅”到“民声切切”,转换话语体系,架起连心桥。“入山问樵,入水问渔”。书斋中的理论精妙深邃,若不解乡音俚语、不谙民生百态,终是隔靴搔痒、纸上谈兵。学位帽的流苏可束起青丝,却束不住走向泥土、融入群众的坚定步伐。真正的“毕业”,始于俯身听懂那第一声质朴的乡音。倘若在村头巷尾,满口“SWOT分析”、“边际效应”,难免让老乡们云里雾里、兴致索然。不如诚心拜村支书、老党员为师,学说乡土话,细记“民情账”,将“高大上”的规划转化为“接地气”的“土味提案”,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。青年干部要主动撕掉“PPT滤镜”,将学术话语转译成“苞谷地白话”,用方言俚语编写易记易懂的“政策三字经”。更要用心倾听,坐热农家板凳,从灶台边的家长里短、田埂上的牢骚抱怨中,精准捕捉最真实的需求和期盼。学会换位思考,将书本上的“案例模型”,变成老乡们听得懂、摸得着的“增收门道”和“幸福盼头”。
第二部:从“论文数据”到“田垄密码”,躬身实践探索,打通转化链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实验室里的精准数据和论文中的理想模型,必须经受广袤大地的反复校验与淬炼。知识若不能落地生根,终究只是精致的标本。仅凭假设完美的理论去治理盐碱地改良、病虫害防治等复杂现实难题,往往会遭遇“水土不服”——数据波动、虫害变异、农户观望等困境接踵而至。破解之道,唯有躬身入局、脚沾泥土。青年干部要甘当“田秀才”,在田间地头蹲点钻研,将复杂的算法模型“解码”为操作简便的“一键诊断”,比如开发手机测土APP,让科技在田埂上“扫码即用”;运用AI图像识别,让手机成为识别病虫害的“火眼金睛”。要着力打通科技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牵头组建“土专家+田博士”的“乡野智囊团”,让博士的智慧与老农的经验碰撞融合,共同编制朗朗上口的“种植口诀”、“养殖秘笈”。要把汗水浇灌在土地上,把论文写在田野间,建立“田间实验室”,将痛点堵点转化为创新亮点,让盐碱滩上长出的“数字稻”、智慧棚里结出的“科技果”,成为青春奋斗最闪亮的“签名”和最厚重的“论文”。
第三部:从“学位加冕”到“初心如磐”,淬炼精神品格,筑牢防腐堤。“名不可简而成,誉不可巧而立”。学术殿堂的琉璃瓦,遮不住现实世界的风雨考验。学位的光环易随岁月褪色,唯有用“初心”百炼成钢,方能让为民服务的承诺永不蒙尘、历久弥新。基层天地广阔,诱惑考验也无处不在。面对企业家的“盛情”宴请、项目方的“品鉴”心意,倘若防线松懈、来者不拒,极易在“温水煮青蛙”中迷失方向、误入歧途。青年干部当时刻以东汉杨震“暮夜却金”的清廉自守为镜鉴,筑牢思想“防火墙”,勤服纪律“清醒剂”。要常怀敬畏之心,每日“三省吾身”,常思贪欲之害,常悟廉洁之重。要常服“清心醒脑汤”,通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、学习典型案例,时刻保持“赶考”的清醒和“拒腐”的警觉,坚决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。更要勤耕“责任田”,主动褪去名校光环,卷起裤腿、扑下身子,让鞋底沾满泥土,让心中沉淀真情。用扎实的作风涵养浩然正气,补足精神之“钙”,在服务群众、奉献基层的火热实践中,锻造出能扛重任、百毒不侵的铮铮铁骨和金刚不坏之身。
(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孙果得)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